3月17日下午,华大集团董事长汪建在深圳国家基因库接受了南方日报的独家专访。这是他从武汉回到深圳结束14天隔离后,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
1月26日(大年初二),65岁的汪建去了“封城”后的武汉。到达武汉的第4天,在汪建主导下,华大启动了与当地政府及机构合作建设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命名为“火眼”实验室。
火眼实验室从设计到启动运营,仅仅用了5天时间,日均检测能力达到万人份。截至3月16日24时,武汉“火眼”实验室已在湖北地区累计完成超过21.4万人份样本的检测。
与此同时,“火眼模式”也迅速推向全国多个城市。截至3月16日24时,华大基因已经在武汉、深圳、北京、上海、天津、长沙、石家庄、重庆(技术支持)、无锡(技术支持)等9地布局 “火眼”实验室并承接样本检测工作。另外,青岛、贵阳、昆明等地的“火眼”实验室正在筹建中。“火眼”实验室在全国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已完成52.4万人份。
5天时间建成P2实验室,日均产能破万例“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检测产能提上来”
汪建:武汉已经封城了,我们初一先到了长沙,第二天辗转到了武汉。和2003年非典时的北京一样,武汉也是空空荡荡的。经历过SARS,这对我来说没什么。
南方日报:到武汉后,您第一件事情做了什么?
汪建:一看疑似病例在增加,我们的想法很简单:无疑、隔阳、保阴。
南方日报:怎么做到无疑?
汪建:在1月份已经鉴定它是新型冠状病毒,后面可以做到无疑。我们的初衷很简单,Yes or No。Yes,阳性,隔离起来;No,阴性,保护起来。
武汉“火眼”实验室
汪建:当时武汉的核酸检测产能是远远不够的。我提出,要建设一个万级量核酸检测的实验室。1月29日,我参加了武汉市主要领导主持的一个会议,极力要求政府要拿出魄力来做。当天,武汉东湖区政府快速响应落实,东湖高新区提供场地支持。下午,华大与建设单位中交二航局对接,完成实验室场地勘察。
南方日报:只花了5天时间就建好了实验室?
汪建:1月30日,我们完成实验室设计。中交二航局于1月31日正式启动实验室施工,在中交二航局和上海诺瑞的279名员工加班奋战下,仅用5天时间完成实验室主体施工。按照一般速度,如此规模和规格的实验室,至少要3个月的建设时间。特别感谢他们,在5天时间里严格按照P2(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设计建造,并达到了试运行要求。
检测量如果早点上来,情况会好很多
汪建:2月5日试运行,“火眼”实验室的检测产能就超过万例了,之后根据需求可放大至10万人份。但是,当时给到我们检测的样本只有1000多例。一直到2月29日,给到的样本才突破1万例。
南方日报:您提到,如果武汉“火眼”实验室检测提前一周进行,效果会好很多?
汪建:因为当时给过来的检测样本量太少,从2月5日到2月14日一直持续在1000—2000例的样本。我们高通量的“火眼”实验室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仍然有很大的产能闲置。我很着急,那段时间,我每天下午跑去武汉东湖边骑共享单车,缓解压力。
武汉“火眼”实验室数据图
南方日报:此前有声音说,核酸检测不准确,您怎么看?
汪建:那是检测错误,是人为造成的。病毒就在那,怎么会不准呢?核酸检测是一个完整的工程化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所以我说,“金猴奋起千钧棒,还须火眼辨阴阳”。
南方日报:华大智造高通量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对于万例检测产能起到关键作用?
汪建:样本的病毒核酸提取采用人工操作,是制约检测提速的最大“瓶颈”。华大智造提供一站式核酸提取平台,自动化程度高,上机后完全无人工干预。比如,华大智造的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MGISP-960),每台设备每80分钟可以完成192个样本提取,我们的设备全部是华大自主研发。
全国检测已完成52.4万例,模式有望输出海外“能为中国做什么?能为全球做什么?”
汪建在武汉“火眼”实验室
汪建:华大在基因检测的技术积累了20多年。2003年SARS,华大基因用96个小时就做出了SARS病毒酶联免疫试剂盒。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2020年1月初,华大基因就紧急组织科研及生产力量研制相关试剂盒,用了3天时间完成初步研发。华大智造高中低通量测序仪也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南方日报:目前生产了多少份核酸检测试剂盒?
汪建:截至3月16日,华大已累计完成218万人份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生产。华大共计向全国捐赠超过13万人份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并已全部发放到位。
南方日报:国外疫情日益严重,华大将发挥哪些作用?
汪建:3月1日,华大核酸试剂盒获得了欧盟销售许可证。截至3月16日,试剂盒国际订货量已超过60万人份,我们之前也捐赠了一些。现在,海外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在和我们沟通“火眼”实验室的合作运营,“火眼”模式正在输出海外。我告诉你一个数字,昨天公司内部动员国际“火眼”团队, 从武汉报名的员工就有120个。我希望“火眼”模式能照耀全球,为全球战疫提供技术支持。
南方日报:“火眼”实验室,您认为达到预期效果了吗?
汪建:说实话,我没有预期。我到达疫区,第一句话就是我们能为武汉做什么,第二句话是我们能为湖北做什么,第三句话是我们能为全国做什么。1月份和2月份,我们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完成52.4万例核酸检测了。现在3月份了,再加一句话,我们能给世界人民做什么?
公共卫生的防控需要更加重视“这是全人类都应该关心的议题”
南方日报:此次疫情对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对带来哪些思考?
汪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议题,匹夫有责。检测等相关技术的进步,对于人类的贡献是巨大无比。
南方日报:疫情在国内进入尾声阶段,对于华大而言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汪建:今年我们会加大国际化,现在海外对于疫情防控物资及技术的需要在上升。疫情原因,全球经济不可避免受到影响,每家企业都应该做好应对“过冬”的准备。
南方日报:回顾在武汉的30天,您认为哪个决定最关键?哪个环节想重来?
汪建: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武汉马上提出了扩大核酸检测产能的建议,并促成建设了“火眼”实验室,迅速提高了检测产能。而且,我们做到了检测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可溯源。如果实验室能更早发挥作用,产能没有闲置,效果会更好。
南方日报:从武汉回到深圳后,您隔离办公状态是怎样的?
汪建:我在房间健身,锻炼得手上都长了茧。每天早中晚,看三次全国“火眼”实验室的数据。现在,各地的“火眼”实验室都正常平稳运行。我们希望,疫情过后,“火眼”实验室能够纳入到国家检测体系,继续发挥作用。